残酷现实 (3)
自1945年2月,由于苏联敦促西方盟国对包括柏林、开姆尼茨、莱比锡和德累斯顿在内的德国交通枢纽进行了空袭,德国自西向东的部队调遣受到了干扰。但是10天之后对德累斯顿的空袭引发了对整个轰炸机联合攻击计划的愤怒争议,直到今天争议也没有停止。
战后长达40年的冷战中,苏联不顾历史事实,将此次空袭谴责为英美两国反人道的战争罪行。1945年2月3日,晚10时过后,对德累斯顿的大规模轰炸正式展开,从林肯郡的斯文德比附近机场出动259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数小时后,又有529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加入,接下来第二天清晨又有美国陆军航空队的529架“解放者”轰炸机和“空中堡垒”加入。
此次空袭引发了最多的争议,但争议的理由可能并不正确。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绝大多数人的丧生仅仅因为报复性袭击,而与战略或军事目的毫不相干,然而虽然对这个木建筑为主的中世纪美丽城市中心--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的轰炸,使其遭受到不可否认的破坏,但事实上,在德国南部这一建筑明珠的周围,环绕着许多军工企业。
盟军投下的2680吨炸弹将该城13平方英里的土地变成废墟,遇难者中有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还有数十万逃离红军铁蹄的难民,此时红军仅在距此60英里的东面。在德累斯顿的空袭之夜,美国小说家冯内古特是城中俘虏,第二天早晨被迫从瓦砾中挖掘死尸。冯内古特声称“约有13万人”死于德累斯顿的轰炸。
但是,这一数字早已遭到了反驳。真实的死亡数字约为20000人左右,这是由米勒为首的由13位杰出的德国历史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得出的结论。该委员会还证实当时的纳粹分子和战后以来的新纳粹分子声称的人尸在高温下完全消失的说法是错误的。
1945年2月盟军已经找到制造风暴性大火的办法 。先投下被称作“重磅炸弹”的“空中地雷”,以炸碎门窗,让氧气流入,使燃烧弹引发的火苗燃成熊熊大火。填充烈性炸药的炸弹既破坏了房屋,又迫使消防员躲在防空洞内。一位作家记录说:“人们未必都是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风暴性大火用去了大气中的所有氧气。”
战争结束以来出现过一种论调,称此次空袭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和平过十周就真正实现了。这种说法尤其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仍在讨论秘密武器、巴伐利亚堡垒、狂热的希特勒青年团“人狼”部队和德国有关为“祖国”的每寸土地而战斗的宣传,当时无人知晓德国人会进行多么疯狂的抵抗,战争何时结束当时也不得而知。
虽然1940年-1941年德国对伦敦和英国其他城市的空袭并未摧垮平民的战斗精神,反而使民众更加群情激昂,但与德国1940年-1945年遭受的报复相比,此次空袭就显得轻得多,短命得多了。
德国遭受空袭后,许多德国民众都已陷入绝望。尤其在盟军进攻日后,失败主义情绪漫延,但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极权国家中,只能私下里谈论,散布失败情绪就是犯了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