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之夜,“不抵抗”责任在谁

亲历过1931年9月18日那个夜晚的北大营军人,纵然时隔多年,仍会被那悲惨时刻深深刺痛内心,“不抵抗”的耻辱如同无尽梦魇,纵是铁汉,回想也不免痛哭落泪。很巧,当年北大营守军东北军独立第7旅第620团团长,就叫王铁汉,1931年他26岁。那个夜晚,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他的部队却接到“不抵抗”、放弃国土的命令。

9月19日晨日军在沈阳外攘门上向中国军队进攻

十七年后(1948年),43岁的王铁汉被委任为辽宁省政府主席。那一年的2月和4月,他两次前往北大营故地重游,第一次是与原东北军的部分军官同行,第二次是与抗日名将马占山。根据王铁汉的司机李明德回忆,尽管世易时移,可每每谈起“九一八”之夜,气氛就会变得沉重。

尤其是与马占山前往北大营那次,王铁汉对他说:“日本进攻北大营时我们兵力将近8000人,敌方仅有不到700人。可我们竟然要放弃!正是这一放弃,日本人进了中国,14年间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正说着,王铁汉突然哭了起来,连说:“惨不惨?惨不惨!”

当年的王铁汉

根据后来解密日方资料来看,日本对华侵略的方针的确蓄谋已久是事实,但九一八事变却有一定偶发性,是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关东军参谋自行策划并擅作主张的一次军事行动,事发前日本政府、日本军部皆不知情。所以,王铁汉所说的日军数量远低于东北军是事实,假如那一夜,东北军坚决抵抗,或许会有另一种局面。

关东军参谋们阴谋得逞后,激进路线得到助长,造成后来日军攻占锦州、炮制伪满洲国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抵抗”政策造成的这些恶果,究竟是谁的责任?有人认为作为国民政府领导者的蒋介石有主要责任,但也有人认为,命令是张学良下的,责任在他。

尤其是《蒋介石日记》逐步公开后,他们对比当天蒋介石的日记,认为“九一八”之夜蒋介石在永绥舰上策划对红军的“围剿”,对沈阳发生之事并不知情。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直言“不抵抗”命令是他所下达,与中央无关,故而试图将张学良视为第一责任人。那么,“不抵抗”真与蒋介石无关吗?

当年的张学良

为其辩解者,显然模糊了命令和大方针的界限,就前者而言,在永绥舰上的蒋介石的确不可能直接下令,但造成这一恶果的根本原因,是自1928年济南惨案以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对日问题上奉行避免与日方发生冲突,寄希望于国际干涉的基本国策。9月19日凌晨,张学良接到事变发生消息,下令不予抵抗,这也是事实。但事发后第4天,即9月23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也提到“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这同样是明确了“不抵抗”命令。

至此,可以看出所谓“不抵抗”并非是当晚的一道偶然下达的军令。换言之,真正要为九一八事变负主要责任的,是这种“不抵抗政策”,这一方针客观上助长了日本关东军参谋集团“下克上”的激进路线,加快其侵占东北步伐,使得大量土地资源过早被日本侵略者掠夺。

日本装甲部队进入沈阳城

为何“不抵抗”?因为当时执政者的底层逻辑是过度寄希望于“诉诸国际公裁”,却忽略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这个“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与张学良东北军之间早已达成共识的既定方针。19日的军令,是大方针下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