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北满”的第三路军(上)

所谓“北满”,当时指的是以哈尔滨为中心、中东铁路沿线、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天除牡丹江之外的黑龙江省。1936年抗日联军建立后,这里活跃着多支抗联部队,分别编成第三、六、九、十一军。其中第三、第六军是在我党直接领导下由游击队逐步发展起来的。相比活跃在东南满与三河地区的第一路军和第二路军,由北满抗联部队组建而成的第三路军正式建立的时间相当晚,但这并不意味着各自为战—因为当时已经先行建立了一个“北满抗联总司令部”。

早在1935年11月间,赵尚志率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到达勃利。在这里,他与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李延?会见。随后不久,三军司令部在勃利青山里召开会议,决定将原“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改组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并推举赵尚志任总司令,李华堂为副总司令,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

赵尚志肖像

抗联部司令部建立后,根据“向新区开展,向日满统治环节薄弱的隙缝中突击”的策略,抗联第三军主力部队向铁力、海伦进行西征。1936年底,赵尚志率第三军军部少年连和六师张光迪部200余人从铁力向北进发,行至冰趟子地方,得知日军“讨伐”队尾随而至。冰趟子位于通北县东小兴安岭西沿与海伦交界处。这里有几家店铺,东大道北是一片山上泉水流至山坡下凝成的冰甸子,“冰趟子”由此而得名。

东大道南侧是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灌木丛,正是理想的伏击之地。午后3时,敌人进入伏击圈,遭遇抗联部队猛烈射击。傍晚,日军及森警队800余人向我阵地发起冲锋。抗联以山石、树木和店铺断墙为阵地,狠狠打击敌人,打退日伪军的多次冲锋,激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夜半,抗联部队主动撤出战斗转移。此战,毙伤日伪军150余名,缴获机枪一挺和大批武器弹药。这就是著名的“冰趟子”之战,是抗联第三军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汤原县大亮子河东北抗联官营内的哨卡

几个月后,1937年5月,抗联第六军又在反“讨伐”斗争中取得夜袭汤原县城的重大胜利。5月上旬,从打入伪满洲国军内部的抗日救国会会员提供的情报,得知城内伪军正在换防,城内防务空虚。抗联第六军一支300余人的队伍,于5月17日,在参谋长冯治纲率领下,急行军逼近汤原县城。

18日晨1时30分,抗联部队从东北角突入城内之后,在城内地下工作人员配合下,兵分三路展开进攻。一路部队直奔县公署院外,阻击日本守备部队的反攻;另一路部队在解除北门派出所武装后,留下少数部队,扼守退路,然后迅速冲进伪县公署、伪县长和日本官吏宿舍,击毙伪官、伪警多人;第三路部队则打开监狱、拘留所,营救抗日群众。

东北抗联第六军参谋长冯治纲

凌晨3点左右,战斗已胜利结束,抗联部队安全撤出汤原县城。此战共计缴获迫击炮3门,炮弹96发,轻机枪3挺、步枪300余支、子弹3.5万余发以及其他许多战利品,给予日伪以沉重打击。

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抗日联军在北满各地点燃烽火。以第三军为例,部队从松花江边打到黑龙江边,大小百余仗,纵横数千里,毙伤日伪超过千人。七七事变的爆发,将东北与全国的抗日形势紧密连接在一起。9月18日,抗联在汤原组织抗日大暴动。往日不可一世的日本守备队得知群众暴动的消息后,吓得龟缩在据点里,并于20日夜里狼狈逃走。

东北抗联第三军第三师师部司令部旗

从1937年冬开始,日寇把“讨伐”的重点移向伪三江省,先后出动日伪军5万余兵力,围攻集聚在松花江、牡丹江下游地区的东北抗联各军,妄图“聚而歼之”。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北满抗联领导人果断决定,向西突击。北满抗日联军主力部队立即分批穿越小兴安岭,向西北方向的黑嫩平原远征,只留部分队伍在原地坚持战斗。

1938年6月,活跃在依兰东部的抗联第三、第九军部队从依兰东部出发,开启了西征征程。之后,各地的抗联部队陆续踏上西征之路。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出发的西征部队,由第六军教导队一部、第十一军第一师100余人组成,指挥员为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1938年11月初,远征队在富锦集结后,冲破敌人封锁线,渡过松花江,来到罗北县境梧桐河畔老等山,随后进行西征。

李兆麟肖像

12月中旬,部队进入小兴安岭。这里的原始森林被冰封雪锁,零下四十余度的极寒将人迹罕至的绝域冻成银白世界。李兆麟带领部队在呼啸的北风中艰难跋涉,为躲避敌军侦察机与敌特耳目,队伍采取昼间分散行军、夜间集结宿营的策略。1939年1月初,第三批西征部队与抗联第六军第三师胜利会师。

东北抗联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主力部队三批西征队伍,前后历时6个多月,行程千余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艰巨的西征任务。《露营之歌》这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由李兆麟等一边行军一边宿营,在战争间隙中一路琢磨、一路修改中宣告完成,在中华民族的爱国文学史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

东北抗日联军军歌集

这次西征的成功,使得北满的抗联主力部队转移到小兴安岭以西的黑嫩平原。1939年5月,中共北满省委发出《中共北满临时省执行委员第二次全会通告第一号—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全会一致通过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应该无条件地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为第三路军骨干部队。

1939年5月30日,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在德都县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李兆麟任总指挥长。第三路军总指挥部辖抗联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总指挥部下设参谋处、军需处、训练处、秘书处、教导队,全军约800余人。这样,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就实现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纪律,内部更加巩固了。

坐落于汤原大亮子国家森林公园内北满抗联著名将领群雕

为加强区域抗日游击战的领导,第三路军组建了龙南指挥部与龙北指挥部。龙南部队的游击战场是在绥棱、绥化、铁骊、庆城、青岗、拜泉等山边、丘陵和平原地带,这也是早先西征的东北抗联第三、第六军的活动老区。1939年夏季,龙南的抗联部队袭击了铁力县关门嘴子伪警察所,缴获步枪13支,子弹1200发,粮食3石多。

与此同时,龙北部队则开辟了德都、讷河、嫩江、甘南、阿荣旗等县游击区,建立了后方基地。这年9月,龙北部队与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共同在9月18日攻打讷河(今属齐齐哈尔市)县城。夜11时,冯治纲指挥部队向讷河县城发起突然进攻,一举攻进县城。各路攻城部队分别攻克了伪县公署、警务科、警训所,攻进伪警备队驻地北大营,击毙日军14人;俘虏伪军警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