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前夕—东北抗联教导旅的成立(下)

1940年初,苏共远东边防委员会书记伊万诺夫、苏联远东红军代总司令那尔马西等人与东北抗联的主要领导于哈巴罗夫斯克展开会晤,史称“第一次伯力会议”。会议同意东北抗联转移到苏联一侧进行休整,并提供可能的支援和帮助,苏联不干涉中国共产党东北组织的内部事务。根据此次会议的相关精神,从1940年年初开始,撤退到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在苏联境内建立了南、北两个野营。

随着纳粹德国迅速席卷整个西欧,承受着巨大军事压力的苏联方面开始日益重视东北抗联所蕴含的巨大能量。1940年12月,苏联远东军区召集了“第二次伯力会议”。苏联建议东北抗联将游击作战的方式更加小型化,以原先上百人规模的连级战术分队缩减为三五人规模的特种小队,以最为隐蔽的方式在苏联红军的领导下,执行武装侦察任务,为最后解放全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做长期准备工作。

“第二次伯力会议”后,东北抗联和远东苏军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步走上正轨,1941年3、4月间,远东苏军向东北抗联移交了大批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战役”中缴获的日式轻武器和日军军装,并计划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方向批护送抗联武装重返战场。然而,就在抗联战士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之际,1941年4月13日却传来苏联已与日本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

在南野营整训的部分东北抗联指战员

站在苏联的角度看,此前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战役”虽然挫败了日本关东军北上的企图,但纳粹德国也在同一时间内击败了波兰、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法国等欧洲反法西斯国家,并将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绑上自己的战车,进而在苏联西部边境磨刀霍霍。有鉴于此,苏联不得不借着“诺门罕战役”大胜的东风,缓和与日本的关系,以集中兵力应对欧洲方向的威胁。

出于外交上的考量,远东苏军不得不通知境内的东北抗联战士中止行动。周保中和冯仲云等东北抗联负责人共同研究了相关情况,作出了尊重苏联方面的决定,并动员大家扭转思想,准备在苏联境内长期整训、待机再战的决定。

然而,就在《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不久,纳粹德国还是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日本关东军随即于6月25日以“特别大演习”的名义,开始从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向中国东北调集兵力。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下,此前滞留在苏联境内的抗联战士,反而成为远东苏军刺探和打乱日军部署的一支“奇兵”。

德国发动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从1941年7月开始,滞留在苏联境内的抗联战士在远东苏军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战术和技术训练,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需要,又特别增加了爆破、照相、测绘以及跳伞训练。有学者就此考证称“在中国人民军队军事建设史上,东北抗联是第一支受过空降兵训练的部队”。当时抗联战士所接受的是相较于一般伞兵部队更为严苛和残酷的“低空开伞训练”,即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伞降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伞兵从高空飞行的运输机上跃出,自由落地到低空后再开伞的特种伞降模式。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训练,随着1941年7月日本方面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正式拉开序幕,抗联与远东苏军共同组建的15个战略侦察小分队也全部就位。随时准备在日本方面大举进攻之际,空降至中国东北腹地的机场、铁路和公路桥梁、铁路和公路运输枢纽、兵营、要塞工事等目标附近,执行侦察及破坏任务。

东北抗联教导旅朴英山小组用过的电台

由于英、美长期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一度高歌猛进、占据绝对优势。为防备日军可能发动的突袭,强化战场侦察和敌后特种作战能力,远东苏军高层提出将南、北野营及在中国东北从事侦察工作的抗联战士整编为一个“教导团”的相关建议。但苏联最高统帅部却提出“教导团的级别太低,要按旅编制,把抗联部队列入苏军序列”。

依照上述方针,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成立,该旅军政主官均由东北抗联人员担任,另由苏联军官担任副职,以协助进行军事训练。为了保密,也为了有正常的供应渠道,苏联最高统帅部授予教导旅以“苏联陆军远东红旗第八十八步兵旅”番号,代号“8461”。

东北教导旅,前排右2为金日成

从1941年至1945年的四年时间,东北抗联先后派出6个战斗小组,总计约160人次执行收容和寻找失散人员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在上述这些行动中牺牲、失踪的我抗联战士不下200余人。而这些牺牲的战士中还包括东北抗联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赵尚志。

1941年10月,赵尚志带领一个5人战斗小组秘密潜入小兴安岭,在完成为后续部队开辟伞降登陆场的预定任务后,赵尚志又率部来到汤原县、鹤岗北部山区准备继续发展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游击区。然而,就在赵尚志一行返回东北后不久,日伪特务便得到有关其行踪的确切情报。他们立即派出一支25人的“讨伐队”,携带电台进山“搜剿”,却一无所获。

赵尚志在1942年使用过的手枪,现藏东北烈士纪念馆

日本方向决定改变行动策略,于是,刘德山、张锡蔚两个特务借着赵尚志扩充队伍的机会混进了抗联的队伍。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决定趁大雪封山之机,率小分队夜袭梧桐河伪警所夺取给养。行动中特务刘德山突然从背后向赵尚志开枪射击。赵尚志在倒地瞬间拔枪还击,刘德山头、腹各中一枪,当即毙命。随后赶来的小分队侦察员姜立新将倒在血泊中的赵尚志背进了菜园子旁边的小窝棚里。

赵尚志自知身负重伤,难以继续行动,便命令姜立新迅速带着装有秘密文件和活动经费的文件包返回苏联境内。在送走战友后,赵尚志面对日伪特务的围攻,打完手枪里的所有子弹后,最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赵尚志的牺牲是东北抗联的巨大损失,他宁死不屈的精神也鼓舞着更多的后来者。

赵尚志将军遇难地

1942年“东北抗联教导旅”为配合西线苏德战场的态势,向东北派出多个配备报务员和电台的侦察小组,有效地监视了日本关东军的兵力调动情况,为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联领导层提供了大量第一手信息。

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代号“天王星行动”的战役,一举包围德军第六集团军。1943年2月2日,刚被希特勒提升为元帅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投降,标志着鏖战20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联红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左四)与苏联远东方面军军官合影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攻守态势,也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此时已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失利的日本。曾经目空一切的日本陆军不再叫嚣要配合纳粹德国夹击苏联,而是专门指示关东军,要“防止对苏发生战争,维持北方静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