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双壁(上)

南海,自古就是中国大陆,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的水道。自秦汉以来,中国的航海家们扬帆远航,探寻着通往远方与世界交往的航路。他们穿越惊涛骇浪,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开辟出一条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海上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这条通道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条航道之上,商船往来频繁,文化交流融合也由此留下了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曾经有两艘古船因为意外沉没静静的海底,犹如时间胶囊封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记录,而中国的水下考古也由此叩开了深蓝之谜。他们就是南海西北陆坡1号、2号沉船,他们各自拥有怎样的航海故事,揭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怎样的灿烂辉煌。让我们重返那片沉寂的海底,探寻昔日航路上的繁荣与变迁。

2022年10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的海域,当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开展航次工作时,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遗址。 2023年5月20日,下潜了约1500米深度后,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处沉船遗址的西南角,用机械手布放了一个水下测绘永久基点,这处遗址就是南海西北陆坡1号沉船遗址。

一号沉船遗址永久测绘基点

要想彻底了解清楚古沉船,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水下考古作业。与陆地考古不同,深海考古工作面临的作业环境极端,对于设备的依赖性强,任何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都可能会导致重大的损失。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编制了南海西北路坡1号、2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方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至2024年,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组成的深海考古工作队,对南海西北路坡1号、2号沉船遗址开展了3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工作。

广袤的水下世界遗留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珍贵的海洋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水下考古学这一概念逐渐扎根发芽。然而在30多年里,我国水下考古范围基本集中在内水,即40米以内深度的浅海 。此次为了探寻水下千米的秘密,中国的水下考古队伍亮出了神器---深海勇士号。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尺寸长9.3米,宽3米,高4米,重量20吨,最大工作深度4500米,有效载荷220千克,最长水下工作时间10小时。容纳人数一名潜航员及两名科学家。为什么要把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下潜深度设计为4500米?因为4500米的深度是完全可以覆盖南海的探测范围的, 尤其是目前现在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也都在3千米的范围以内,我们的深海勇士也是完全可以到达这个深度完成这个任务。

“深海勇士”载人潜器

除了潜水深,深海勇士号还有何过人之处?深海勇士号使用了锂电池取代了原先的银锌电池,使用次数从50次增加到了500次。此外,深海勇士还颠覆了一个世界深潜界的一个概念,就是无动力下潜和无动力上浮。用电力加快了上浮和下潜的速度,从而使在海底作业的时间增加,节约了时间成本。此外,深海勇士号实现了数字通信,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有了这些技能加持之后,水下考古人员终于在1500米深的海底看到了南海西北路坡1号沉船的样子。但是仅仅通过深海勇士号舷窗无法看到1号沉船的全貌。因此,科研人员利用水下动态三维激光扫描,叠加光学图像,完成三维扫描及摄影拼接工作,生成了1号沉船核心区遗物平面分布图。

透过载人潜水器舷窗看见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当数万张照片合成到一起时,两艘古船的三维全景图呈现在科研人员眼前。通过海底观察与影像资料,考古人员发现,1号沉船遗址主要由核心区、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长约37米,宽约11米,为底部船体和巨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陶器、瓷器、铁器等货物,数量不少于10万件。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正射影像图

2号沉船遗址位于1号沉船遗址东北约12海里处,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为大量码放整齐的原木,长约21米,宽约8米。 尽管经过了数百年的海水侵蚀和深海高压,许多出水文物依然保存较好,尤其是1号沉船的陶器和瓷器,大部分器型完整,表面纹饰清晰,釉色鲜明。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正射影像图

在三个阶段的调查中,深海考古队对南海西北路坡1号、2号沉船展开了大范围的水下探测和调查,多件珍贵文物被成功提取,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考古人员的发现,南海西北路坡1号沉船出水文物除了珐华彩瓷这种高等级瓷器外,大部分是青花瓷、青釉瓷等。这两艘沉船究竟来自哪个年代?这些出水的珍贵文物将会为我们揭示怎样的历史秘密?

一号沉船出水珐华彩莲纹梅瓶

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瓷器数量多,釉色品类丰富,其中纹饰精美的青花瓷占比最大。作为出水文物的代表之一,青花玉壶春瓶的纹饰风格独特,两组应龙在云间翱翔,在应龙纹底下还绘有仰莲纹。通过观察这一件器物就可以看出它的笔法流畅,应该是景德镇窑所产,是景德镇民窑中的精品。

瓷器的纹饰不仅仅是被用作装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清华大碗、大盘、执壶、军持等器物的纹饰具有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特征,是典型的外销瓷。此外,纹饰还为找到两艘沉船的年代信息提供了参考。通过分析器型和纹饰,工作人员初步判定出水文物的年代为明代。但是这些出水文物具体属于哪个朝代却一直没有线索。

2024年5月,在第三阶段考古调查中出水了一件精美文物,内地以红绿彩绘仙人醉酒图,外腹部以红绿彩绘婴戏纹。此外,在其外底部还以红彩双方框书丙寅年造款。丙寅为60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明代丙寅年,包括洪武19年、正统11年、正德元年、嘉靖45年、天启六年,通过与考古出土及传世瓷器的对比,研究南海西北路坡1号沉船遗址瓷器的形制纹样为明代正德时期的典型风格,与正统嘉靖两朝的瓷器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可明确瓷款为正德元年。

底部以红彩双方框书丙寅年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