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沉舰(下)

在距离定远舰遗址不远的位置,水下考古队员们又发现了另一艘战舰踪迹。2022年,根据海底浅层剖面设备传回的信号,他们准确找到在海面下覆盖的淤泥之中一个70多米长、10米左右宽的区域内存在大量凝结物。通过比对历史资料、照片,考古队员们确认这正是北洋海军巡洋舰之一的靖远舰的遗址。

“靖远”舰遗址地理位置图

很快,一批武器装备的遗存在靖远舰遗址被打捞出水,他们中的一些透露出关键线索。这枚保存完好、形似定时器的文物是一枚克虏伯炮弹的定时引信。不止舰船,北洋海军沉舰遗址中出水的武器装备遗存很多也是由西方生产制造,在当时均属于世界海军先进水平。

泡在脱盐池中的弹药箱,从外表已经丝毫看不出往日痕迹,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木质弹药箱,里面满满装载了60枚霰弹,发掘出如此完整的成箱甲午海战炮弹,目前国内尚属首次。这些当时先进的小口径炮弹还没有机会发射,就随着靖远舰一同沉入海底淤泥之中。

发掘出水的210MM口径克虏伯炮弹

甲午海战并没有给靖远舰与敌军短兵相接的机会。黄海海战中,靖远舰中弹数百枚,战斗力严重下降,船舱被炸起火。还没来得及完全修复,就又投入到威海卫保卫战中。1895年2月9日,两枚炮弹先后击中靖远舰,整个舰体快速向右前方倾斜,最后坐沉于威海港内。

海战的结果是中国的军队之辱。单从出水的武器装备来看,北洋海军战舰的军事实力似乎并不落后。但为何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应该说在北洋海军组建过程当中,一开始的势头还不错。但在北洋海军1888年组建成军以后,一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就没有再继续购买大量的主战兵舰。北洋海军的发展逐渐停滞,然而这十余年间,日本的海上力量却不断提升。

北洋海军部分阵容

对于这一点,统帅北洋海军的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船老行迟,曾经多次给清朝光绪皇帝呈报奏折,希望增加军官,添置快船。他在奏折中不止一次提到,速率快的新式武器和舰船是必不可少的物资,请求酌情购置。然而他的奏报却没有得到回应。北洋海军舰船上的官兵奋战到底,顽强抵抗,战舰却最终覆没于威海湾。

这是一把沉没战舰上的军号,表面破损变形,早已无法发出往日的集结号声。他从刘公岛旁的海底出水,穿越迷雾,跨越百年,它又见证了怎样的历史瞬间?这里就是军号出水的地方,距离刘公岛码头仅几公里。2023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寻找到这处水下遗址,在300平方米范围之内清理调查,深入海底浅水探摸,出水了一批丰富的文物,包括军舰构件、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其中,军号是十分特别的文物。

来远舰出水的西式军号

西式军号出水,说明北洋海军当时成立之时,不仅军舰武器装备从西方购入,甚至整个训练制度也都是参照西方建立的。 威海水师学堂,国内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循的清代海军学校,开办于清朝光绪16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前的1890年。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学生需要在威海水师学堂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包括洋文、算术、海图等多门学科,寄希望于学习外国利器,励精图治,发展船炮以自强。

海军学员们努力适应西方生活方式,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在调查时,一点点拼合出北洋海军将士曾经生活的痕迹。2023年夏天,考古队员周强又一次下水探摸时有了特别的发现。 这把勺柄已经弯折的镀银铜勺,正是周强下水探摸时发现的。把他带出水后,考古队员们惊喜地发现勺柄上竟然錾刻有“来远”二字 。

錾刻“来远”的汤勺

使用这把银勺的北洋海军官兵,身影早已无处可寻,只留下他当年刻下的战舰名号,让后人有机会触碰到真实的历史。有了判定沉舰身份的银勺后,专家们确定这处水下遗址,沉没的战舰正是来远舰。两块长约9厘米、宽约5厘米的小木牌,上面用墨书写着“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来源三等水手于圣源”。 首次发现书写着北洋海军水手姓名的木牌让历史有了温度。

“来远”水手身份牌

在装备不力、指挥不力、后勤不力、风暴不利的情况下,北洋海军全体将士从海军水手到舰船管带,仍坚持奋战,用生命践行战前的誓言,舰在人在,舰亡人亡。这张拍摄于1871年的照片,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生的合影,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只有十几岁。20多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他们大多成为了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的管带。

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生

邓世昌成为致远舰管带,他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致远舰则不幸被击沉。2013年至2016年,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致远线沉舰遗存,在辽宁丹东海域被找到并确认。林永生成为经远舰管带,他同样在黄海海战中阵亡,经远舰则中弹翻沉。2018年,辽宁大连海域水下,考古人员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经远舰遗址。

刘步蟾成为定远舰管带,他不得已炸毁战舰后选择自尽,实现了他“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2017年至2022年,考古专家确认,山东威海湾附近海域为定远舰沉没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遗物。甲午沉舰遗址的发掘,穿越历史的硝烟,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洒满鲜血的黄海战场。

刘步蟾—定远舰管带

甲午战舰水下遗址的发现,诉说着一段痛彻心扉的民族记忆。它提醒着我们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13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不敢忘,也不能忘,它浸透了无数中国人的鲜血,也提醒后人,安不忘危,警钟长鸣。发掘北洋海军沉舰遗址,一系列重要文物的出现,以精准的数据弥补了人们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以考古视角重新审视这段悲剧,依然能够对今天的国人产生强烈的历史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