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海深处,有一艘古代商船悄然沉睡。今天历经沧桑,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港口启程,它携带热销货物前往大洋彼岸,见证了彼时中国的繁荣与多元文化交汇的灿烂。然而命运使然,它却停泊在了那片神秘的海底。这艘古船就是南海1号。从水下深处将他重新带回陆地的是一群不畏艰险的中国水下考古人,他们凭借坚韧与智慧,将这段凝固在海底的时光碎片一一拼合。
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一座玻璃水晶宫里的古沉船正慢慢展现它的本来面目。在水晶宫玻璃墙外侧,不少孩子踮着脚努力想要看清墙里的人到底在做什么,眼中写满好奇。木船周围研究人员正在仔细清理着古船,尽管这些孩子暂时还无法理解其中奥秘,但难得一见的场景已经深深刻在脑海中。这些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的就是南海1号古沉船。南海1号被认为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的起源。
1984年,一个英国人在中国南海海域打捞了一艘名为歌德马尔森号的沉船,里面有许多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他将这些瓷器进行公开拍卖。当时故宫博物院派出两位专家,带了3万美元去参加拍卖,但却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整个拍卖过程让中国考古界深感震动,并引起国家重视,下决心成立自己的水下考古机构。
1987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历史博物馆设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刚好在这个节点上,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涝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在南海海域找到一条沉船,打捞出水247件器物,有金项链、银锭等。这与英国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提供给广州救捞局的清单不一致。
中方负责人比较敏感,指出这不是他们要找的莱茵堡号,并及时制止,继续用抓斗取物,这为中国保住了一艘国宝级的沉船,即南海1号。南海1号早在1987年就被发现了,但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工作却是在15年后的2002年。崔勇至今都无法忘记自己第一次潜入海底,拍下南海1号的那个瞬间。
南海1号在水中浸泡了数百年,但由于沉船所处的环境相对缺氧,且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船体的腐败过程。因此南海1号及其船载文物在水下的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为了保护古船和珍贵的文物,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反复论证,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决定对南海1号进行整体打捞。但是,把数千吨的古船整体打捞出水,是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前所未有的。
现在安放南海1号船体的水晶宫不再是繁忙的发掘现场。随着舱内文物全部提取完毕,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开始实施。陪伴古沉船17年的沉箱将在2024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南海1号将采用全新的支护方式,让观众们能够一睹船体的真容。但是,在最初真正将整体打捞从思路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并最终落地实施时,还是经历了一番考验与磨砺。
当时水下考古经验并不丰富,专家们大胆提出了这样的整体打捞方案。制作一个能将船及周围淤泥一起装入的容器,使用一种特殊的中空结构,就像一个拥有双重外壳的箱子,将其下沉并压入水底的泥沙中,这样就可以将整艘船连同其上的货物和周围的泥土一起完整地包裹在这个箱子里。
接着在箱子的顶部安装钢制的支撑梁,将箱子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可以浮动的箱子。最后通过吊装设备,把这个装有古船的箱子打包起来,从水下吊起,并运输到安全的地方。经过反复论证,2007年5月,长35.7米、宽14.4米、重550吨的双层沉井终于冲入海底。
9个月后,当5000多吨的沉箱出水时,翻腾的波浪让局部的海况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大家都十分兴奋 。后来在清理南海1号船体外围海泥时,考古队员发现船左舷离沉箱内壁最近仅有半米。沉船整体到达后,2013年,南海1号的发掘工作全面开启。
沉睡水中的商船经过整体打捞,离开原有的海底环境,发掘工作刻不容缓。考古发掘拖得越长,对船和文物的保护越不利。但是从沉船里提取物品并不是简单的只把淤泥里的文物拿出来而已。 南海1号采取的是6乘以6平方米的探方发掘方法。随着发掘规模不断扩大,出土文物数量猛增,这种记录方式非常耗费人力。
在后续的考古工作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田野考古手段,以及现代数字采集技术、测绘技术等,实现了全面科学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信息采集。我们南海1号开始就是水下考古,但是我们用整体打捞的方式把它整体提出水面,等于是变成了实验室考古,我们的测绘保护工作都很容易跟上。
原本期待满船的货物将换来大量的财富,却未到达目的地就葬身海底。南海1号的一切就此凝固。如今考古工作者在打捞出水的船体上,完成了本该在数百年前进行的卸货开箱。目前船中发掘出文物约18万件套,其中瓷器的数量超过17万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