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1958年,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呼吁,希望把首都北京建设得更好一些。9月5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副市长的万里主持召开了北京市政府会议。会上,他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活动的通知。
同时,他代表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在建国十周年到来之前,建好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再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就形成了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
但最终确定的十大项目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饭店、北京迎宾馆、北京华侨大厦,这些建筑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项目,相继于1959年9月竣工落成。
经过一年的奋战,到了1959年8月下旬,大会堂室内室外工程陆续完工。在大会堂建设期间,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中央领导人皆来到工地视察。9月9日凌晨2时30分,在万里等人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大会堂工地视察。
视察期间,万里向毛泽东提出:“这座建筑到现在还没有命名。过去周总理曾提过,需要请主席命名。”毛泽东问:“这座建筑,你们现在怎么称呼呢?”万里答:“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眉毛轻轻一挑,说:“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嘛!”从那时起,这一宏伟建筑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
人民大会堂建好后,毛泽东有时也把会见客人的地点定在人民大会堂。他经常在人民大会堂的湖南厅会见外宾。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习惯把湖南厅称为118厅。118,是房间序号。118厅内还分为4个厅,对外使用的是2号厅。
毛泽东经常在1号厅办公和休息。118厅的1号厅只有20多平方米。不大的空间里,除设有供毛泽东办公用的写字台外,还有一个小书架和一套沙发。在厅的西头,还设有一间小小的盥洗室。厅的东头安有一张中型木板床,毛泽东工作之余,就在这张木板庆上看书、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