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运动热潮,进一步助长了本来就很激烈的农业“大跃进”的狂潮。不断攀升的产量又使人们误认为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人们越来越急于改变生产关系。
8月22日,河北省徐水县委在上级的启发和帮助下草拟了《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提出: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8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
9月15日,徐水县成立了“徐水县人民总公社”,公社实行县社合一,经济上由县一级统一核算。9月20日,徐水县委发布了《中共徐水县委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点草案》。从9月份起,干部、工人、职工取消薪金,农民取消按劳取酬。干部改发津贴,县级每月8元,科局级每月5元,一般干部每月3元,平民百姓每月2元。
同时,公社对全县人员实行“十五包”,即吃饱、穿衣、住房、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这些费用全部由公社统一包下来。
当时的山东范县跑得更快。10月28日,范县县委第一书记在全县共产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上宣布,范县两年即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位书记把共产主义社会描绘成“新乐园”:“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对徐水县的这种做法,毛泽东产生了疑虑,他特意找来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汇报工作。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毛泽东就发现,实行供给制以后,按人口分配,家里人口多的就多分,家里人口少的就少分。毛泽东一听到这个情况,就问:“这样好吗?一样的贡献,可人口多的就多得,人口少的就少得,会不会使那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伤害?”这个问题是毛泽东第一个提出来的。
毛泽东很想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11月,在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他在专列上召集一些基层领导谈话。这时,一些狂热的做法还在蔓延,有人兴奋地告诉毛泽东,山东范县也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并要废除商品和货币。
毛泽东严厉地指出,废除商品生产,对农产品实行调拨,实际上就是剥削农民。商品生产,不仅不能消灭,还要大力发展。以第一次郑州会议为契机,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已经觉察到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