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刘“四清“争执

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前后竟然开了一个月,戏剧般地被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由刘少奇主持,会议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共17条,故简称《十七条》。


会议后半段,毛泽东将散会人员召了回来继续开会。毛泽东亲自主持,重新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文件标题与刘少奇指定的那个一字不差,但内容却有23条,简称《二十三条》。打开文件,人们不难发现,这不是简单地增加了6条,而是基本针对刘少奇的《十七条》制定的《二十三条》,很多内容都是针锋相对、彻底推翻重来的。


先说刘少奇主持的前半段会议。刘少奇认为还是“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既在党内,也在党外;既有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是相互交叉着的。而刘少奇这些有关”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分析,毛泽东之前根本不同意,并把它们视为原则分歧、两条路线的斗争。

因为毛泽东在“四清“运动中没有得到主导权,全国的”四清“运动基本是按照刘少奇的路子进行的。这在毛泽东看来,他似乎被架空了。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前,邓小平对毛泽东说:”这会不重要,您老人家不用参加了。“他的本意是,这样的会议应该是主持一线工作的刘少奇的事情。

这句说者无意的话,却让毛泽东很介意,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他坚持要参加。如果到此为止也就作罢,偏偏刘少奇又加了一句:“参加可以,但不要发言了。“一个不让参加,一个让他参加却不让说话。毛泽东反问:”我为什么不参加?为什么不通说话?“刘少奇、邓小平看毛泽东真的生气了,也不敢不让他参加会议。

1964年12月15日,第一天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是参加了,但毛泽东与刘少奇话分两头,各说各的,这让很多不知情的大区和省部级领导们一时思路跟不上趟儿,满腹疑惑,不得其解。28日下午会议,毛泽东与刘少奇依然是相互插话,随意打断,各不相让。

刘少奇在谈“四清“的主要矛盾既在党内,也在党外,既有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是相互交叉着的。毛泽东也不相让,说”四清“的主要矛盾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它概括了问题的性质,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马上接口:”我个人认为是‘四清’‘四不清’的矛盾。“

1965年1月3日,毛泽东又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了刘少奇在指导“四清“运动中的的一些做法。会议期间,朱德、贺龙等人找过刘少奇,希望他顾全大局,要谨慎,要尊重毛泽东。会议结束后,刘少奇主动找毛泽东谈话,作了自我批评。

毛泽东和刘少奇
毛泽东与群众席地而坐
...
毛泽东与钱学森交谈
...
刘少奇和王光美在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