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下诏求言,采纳灌婴骑从贾山治乱之道

---

十一月三十日,发生日食。汉文帝下令说:“群臣都要认真思考朕的过失和朕所未曾考虑到的问题,并请大家告知朕。还请大家向朝廷荐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以便弥补朕的不足。”于是根据他们的才能分别任职,命令务必减轻徭役赋税以便利百姓;罢废卫将军;太仆将现有马匹仅留下够朝廷使用的,其余马匹全部拨给驿站使用。

颍阴侯灌婴的骑从贾山上书汉文帝,谈论治乱之道,说:“我听说在雷霆的轰击下,无论什么都会被摧毁;在万钧之力的重压下,无论什么都会被压碎。君王的威严,远远超过了雷霆;君王的权势,也远远超过了万钧。

君王即便是主动地请求大家进谏,和颜悦色地接受臣下的批评意见,采纳批评者意见并给以重用,臣子仍然惧怕而不敢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更何况君王纵欲残暴,又不愿听到别人议论他的过失呢?在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之下,即使人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能不被摧毁吗?这样,君王就听不到别人对他的过失的批评,国家就危险了。

“过去,在周朝时大约有一千八百个封国,用九州的百姓,事奉一千八百国的君王,君王有多余的财富,百姓也有宽裕的力量,到处都有歌功颂德的声音。秦始皇用一千八百国的百姓奉养自己,百姓精疲力竭,负担不起他的徭役;倾家荡产,缴纳不足他的赋税。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位君王,他自己享受的也不过是驰骋弋猎的娛乐,天下却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秦始皇自认为功德无量,估计他的子孙会世代相传以至于无穷,但是,他死后不过几个月,天下人四面进攻,宗庙就毁灭了。秦始皇处于被灭绝的危机之中,却没有察觉,原因何在?就在于天下人都不敢告知他实际情况。

不敢告知他实情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因为秦王朝没有尊老养老的道义,没有能够辅佐的大臣,罢免了批评朝政的官员,杀害了敢当面批评谏阻的士人。所以,那些谄谀逢迎、只求自保利禄的无耻小人,吹捧秦始皇的德政高于尧舜,功业超过商汤王和周武王;天下已将土崩瓦解,而没有人告知秦始皇。

“现在,皇上命令天下人荐举贤良方正的人士,天下人都为之欢欣鼓舞,说:‘皇帝将复兴尧舜治理天下之道,造就三王的功业了。’天下的人才,莫不努力自我完善以求能被皇帝选用。现在方正之士,都已被选入朝廷了;又从中选择贤能者,让他们做常侍、诸吏,皇上与他们共同驰驱射猎,一天之内再三出宫。我担忧朝政由此而懈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职守。

皇上自即位以来,自我勉励,厚养天下,节省开支,慈爱臣民,断案公平,刑罚宽缓。对此,天下人莫不喜悦。我听说崤山以东官吏公布命令时,百姓即使是老弱病残的人,也都拄着手杖前去聆听,希望暂时不死,想看到仁德教化的成功。现在功业刚刚建立,好名声刚刚传播,四方仰慕跟从。

在这关键时刻,皇上却只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天天射猎击兔捉狐,从而伤害国家大业,断绝天下人的期望,我私下为皇上痛惜!古代规定大臣不得参与安闲的游乐,为的是让他们都致力于保持大臣的品格和节操。这样,群臣就无人胆敢不严格约束自己,提高品行修养,尽心事君,按君臣之礼办事。

士的品行,养成于自己家中,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我私下为之惋惜。皇上与群臣消闲游乐,与大臣、方正之士在朝廷上议论国事,游娱不失乐,朝会不失礼,这是极为重大的事体。”汉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汉文帝每次上朝,郎官和从官进呈奏疏,他从来都是停下辇车接受。奏疏所说的,如不可采用,就放到一边;如可用,就加以采用,未尝不深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