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上书:攻楚弊端
假如大王依仗人多势众,依靠甲兵的强大,乘着灭掉魏国的威势,想用武力让天下各诸侯君主臣服,臣担心这会有后患啊!《诗》里面说:‘做事往往都有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易》里面说:‘小狐狸过河,沾湿了它的尾巴。’这是说开头容易,但圆满终结就很难。
从前吴国听信了越国,北上攻打齐国,在艾陵已取得了胜利,回师后吴王在三江水滨却被越王捉拿。智氏听信韩、魏,用兵攻打赵氏,围攻晋阳城,到了指日可胜的时候,韩、魏背叛,在凿台之下杀了智伯瑶。
现今大王对没有毁灭楚国感到不快,却忘记了毁灭楚国会使韩、魏加大,臣为大王考虑,这是不可取的。楚国是与秦国交好的国家;韩、魏邻国,是秦国敌对的国家。现今大王轻信韩、魏,这正像吴王相信越王一样,我担心韩、魏用谦卑的言辞,以此消除祸患,实际上是要欺骗秦国。
为什么这样说呢?秦王对韩、魏没有两代的恩德,却有世世代代的积怨。韩、魏两国君王的父子兄弟相继死于秦国刀兵之下的将近有十代了,所以韩、魏不灭亡,实在是秦国的忧患。现今大王帮助他们联合攻打楚国,岂不是大错特错!
况且你攻打楚国又将怎样出兵呢?大王如果不向敌国韩、魏借路,就一定要进攻随水以西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广袤的山川、大河、山林、溪谷,是不能垦耕的土地。这样大王有毁灭楚国的名声而没有占得实用的土地。
而且当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韩、魏、齐、燕四国都一定会起兵响应大王,秦、楚两国军队交战不休,魏国就将出兵进攻留、方与、湖陵等地,过去宋国原有的土地必然被全部攻占;齐国趁机向南攻打楚国,泗水上的土地必将被占领,这一带都是四通八达的平原,肥沃的土地,这样,天下诸侯各国就没有谁能比齐、魏更强大的了。
臣为大王设想,不如与楚国亲善为好。秦国、楚国联合进逼韩国,韩国一定拱手向秦国称臣,大王利用咸阳以东华山及崤山的险要地势,加上蜿蜒曲折奔流的黄河的便利,韩国一定成为秦国控制在关内的诸侯国。
到了这一步,大王调发十万士兵戍守韩国的都城新郑,那么魏国就会寒心丧胆,魏国的许、鄢陵两座城邑将收缩防守,楚国的上蔡、召陵便被隔断,与魏国不相往来了。这样,魏国也成了秦国控制在关内的诸侯国。
大王只要亲善楚国,而关内这两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的土地原本就与齐国相连,这样齐国西边的土地就可以很容易取得。大王的土地便直接从东海到西海,控制着天下,这就使燕国、赵国没有了齐国、楚国的联合,齐国、楚国没有了燕国、赵国的联合。然后危逼燕、赵,摇撼齐、楚,这四个国家等不到遭受攻打便屈服秦国了。“
秦昭襄王听从了黄歇上书的意见,停止派武安君去攻打楚国,并向韩、魏两国致歉,让黄歇返回楚国,与楚国相约结为友好的邻国。
/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