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海南岛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自1949年12月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支主力胡宗南在成都战役中覆灭后,国民党军残部退到四个岛域区: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岛,兵力20多万人;3.2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10万人;140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门岛,6万人;1200平方公里的舟山群岛,12万人。

广西战役结束后,四野首长立即请求中央军委,准备渡海解放海南岛。得到军委同意后,四野以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三军共10万人组成渡海兵团,由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政委赖传珠统一指挥,开赴雷州半岛,准备进行一次规模空前的渡海战役。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从它的面积和战略意义看仅次于台湾。由于它和雷州半岛有宽20至50公里的琼州海峡相隔,琼州海峡又是世界上流速最高的海峡之一,从渡海航行的难度看,比攻金门、舟山更困难。

而且攻金门、舟山渡海距离都在10公里之内,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可以直接掩护航渡和登陆,国民党军的军舰只能在远处以火力拦截,金门岛上当时也没有设备完整的机场,需要呼唤台湾进行空中支援。

可是进攻海南岛则情况不同,由于海峡较宽,不仅航渡距离远,登陆点也在人民解放军的炮兵火力射程之外,无法进行火力掩护,国民党军的军舰还可以直接到中流拦截。在海南岛上又驻有20多架作战飞机,可随时直接支援守岛的国民党军作战。四时渡海兵团还完全没有海空军的掩护,航渡工具只有木帆船,是以陆军单独向敌军陆海空三军的立体防御发起进攻。

---
line drawing of a dog

进攻海南岛尽管在某些方面比进攻金门困难,可是也有有利条件。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兵力虽然比金门多,但是由于岛大、海岸长,守备分散,可登陆的空隙也多。金门守军胡琏部是国民党残余陆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海南岛上国民党军的5个军都是在被歼灭后刚刚重建的,装备和训练都不如胡琏部。

而且海南岛上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即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作为内应。这支武装在岛上已经有了22年武装斗争的历史,建立了五指山根据地,部队数量也发展到1.5万人,这是渡海作战一个最有利的条件。

四野渡海兵团认真研究了金门作战的教训后,在战前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认真训练。组成兵团的两个军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三军都是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它们同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一军一样,都是第四野战军的头等主力。

---
line drawing of a dog

四野渡海兵团经过精心的准备,根据海南岛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作战方式:吸取金门作战敌情、海情不明即仓促发起攻击的教训,进行了为时三个月的周密准备,特别是参战各部队进行了登陆和海上战斗的训练,研究了对付敌军军舰和登陆作战的各种办法。

吸取金门作战船只不足即实行登陆的教训,在广东全省大量筹集船只,先后征集到4000名船工和2100余艘船只,保证了一次运载10万人以上的登陆部队还有余。

吸取金门登陆部队上岸后立足不稳的教训,先以小部队实行偷渡,和岛上的琼崖纵队会合,使大部队一登陆就得到有力的接应,能站稳脚跟并稳步发展。

吸取金门作战第一梯队只以少数兵力登陆,以寡击众的教训,正式开始强渡时第一梯队就使用5万兵力,带足弹药粮食,准备不依靠后援独立发展。这样第一梯队上岸后与接应部队一会会合,就同岛背面守敌兵力相差无几,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又高于国民党军,从而确保了陆上战斗的胜利。

---
line drawing of a dog

由于措施得当,海南岛之战进行得十分顺利。3月5日,人民解放军开始偷渡,4月16日开始实施第一梯队的大规模强渡,至4月23日第二梯队渡完,10万大军就已全部顺利上岛。

在航渡过程中,人民解放军的船队虽然遭到国民党军的军舰在海峡中流的拦截,可是解放军事先准备好的“土炮艇”(即装配了战防炮、火箭筒的木船)利用夜暗勇猛接敌,近战开火,结题一举击沉了军舰1艘,击伤2艘,海南岛上国民党海军的最高指挥官—第三舰队司令王恩华也在交战中被打死。国民党海军第三舰队因遭此沉重打击,就此缩于港内不敢积极出战。

解放军渡海第一梯队登陆后,即迅速击溃了守卫岛北部的国民党军两个军。薛岳虽指挥其余两个军反扑,台湾国民党军却未增援,其原因是蒋介石当时正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之中。1950年3月,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据点西昌失守,舟山群岛也告急,蒋介石对是否坚守海南岛便出现犹豫,曾指示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及时撤退保存兵力用于守卫台湾。

不过此时守卫海南的国民党军主将薛岳自恃“能战”,不肯轻言撤兵,并不断向台湾方面发布“捷报”,直至4月22日解放军登陆部队逼近海口时仍谎报战绩。薛岳见继续作战势必全军覆没,于4月22日仓促决定撤军。

至5月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全岛。在整个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只付出了伤亡、失踪共4500人的代价,击毙国民党军6000多人,俘虏2.6万余,此外还有近2万国民党军在岛上逃散,只剩一半兵力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