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让步北移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对皖南新四军要不要北移,怎样北移及北移方针,曾经有一个认识过程和斗争过程。从1938年春,叶挺、项英率新四军进至皖南后,皖南的战略地位变得重要起来。因而当国共两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皖南这个抗战基地是坚持还是转移?都尖锐地摆在中共中央、东南局及新四军领导人面前。

1940年1月14日,项英向中共中央及军委报告称:皖南部队北渡较困难,必然成为坚持南方之主力。第二天,中共中央就新四军应变方针复电项英:“如遇急变不能向北,当然只有向南,你的决心是对的。”

1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对新四军的发展方针作出指示:“假如全国剿共,则我们可以向南;假若前途是国共划界而治,则我们不宜大举向南,而宜向北,以求与蒋隔江而治。所以新四军的退路有二:一为皖北、苏北;二为皖、浙、赣、闽交界地区。现在两条退路都要准备,但最后采取哪一个路要到那时才能决定。”此电明确告诉项英,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北,但不排除向南。

到了4月23日,项英在向中共中央转报陈毅、粟裕21日电报时,提出放弃皖南的建议。同年5月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复电项英、陈毅:“同意军部后方机关及皖南主力移至苏南,惟请注意皖南力量不要太弱,并须设置轻便指挥机关,以便坚持皖南阵地并发展之。”这就是说,党中央是同意新四军军部主力移至苏南,以增强发展苏南的力量;同时又要坚持皖南阵地,并且不要发展皖南。

---
line drawing of a dog

皖南新四军为筹划北移,军部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最先是考虑军部转移到苏南的问题。为了勘察军部向苏南转移的路线,项英派出由参谋处作战科长李志高等同志,组成“参谋旅行团”为名的考察队,向苏南方向进行考察。

这一路线跨泾县、宣城、广德、郎溪等县。这一线要经过国民党52师和108师的防区,大部队行军约需三至五天时间。李志高等设计的这一行军路线,向军首长作了汇报,叶挺、项英听了,都表示同意。

1940年11月上旬以后,叶挺、项英考虑整个皖南大部队北移路线问题。当时设想,从上述东线外,还设想经繁昌、铜陵渡江向皖中方向转移的路线。在长江以南这一段的路程较短,基本上可以不穿越国民党军的防区,但沿江有敌伪所占,江上有敌舰封锁,而且江北岸还有国民党广西军的李品仙部队防守。

所以,这两条路线各有有利和不利条件。后来知道,国民党把新四军原设计的东线、北线两条行军路线故意泄露给敌伪军,所以新四军放弃了上述行军路线。

同年5月28日,项英、袁国平向党中央报告,称:“军部将率第1、第3团东移;留第5团在铜陵、繁昌地区坚持。后因国民党方面坚持以新四军江北部队南调为先决条件,故意设置障碍,致使新四军军部和皖南主力东移又延搁下来。

---
line drawing of a dog

这年秋天,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逆转,新四军移动方向问题又重新提起。10月8日,毛泽东 朱德、王稼祥致电叶、项等,称:“蒋令顾、韩扫荡大江南北新四军,大江南北比较大的武装摩擦是可能的“,”最困难的是在皖南的战争与军部,我们意见军部应移动到三支地区,如顽军来攻不易长期抵抗则北渡长江,如移苏南有可能,也可移苏南。“

10月12日,皖南秋季反“扫荡“刚结束,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又致电叶、项等,指出:”军部应乘此时迅速渡江,以皖东为根据地,绝对不要迟延。皖南战斗部队,亦应以一部北移,留一部坚持游击战争。“

就在此电发出的前一天,即10月11日,项英致电毛泽东等,称:“依据各方面形势与条件,军部困难北移,也不便移三支区域(地区太小,敌如进攻无法住),仍以军部所在地作基点较有利,以便与三支地区连成一片。“这使北移或东移苏南问题又拖了下来,丧失了一次很好的转移时间。

在国民党方面发出“皓电“,特别是中共中央11月3日决定采取让步政策放弃皖南以后,项英、叶挺便领导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作转移的准备。在11月9日中共中央复何应、白崇禧的佳电中,进一步明确了新四军皖南部队将移至江北。

---
line drawing of a dog

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的北移方针确定后,北移走什么路线,什么时间北移为好,提到了议事日程。

11月21日,毛泽东电示叶、项:“你们可以拖一个月至两个月(要开拨费、要停止江北进攻),但须认真北移。我们决心以皖南的让步换得对中间派的政治影响。“这种既要认真准备,又不必立即开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项英等人认为只要认真准备但不必立即开动,无形中丧失了撤离皖南的有利时机。

项英在收到毛泽东11月21日电报,得到可以“拖一个月至两个月“的允诺后,于22日致电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提出:皖南部队开动需相当时间,短时间内无法开动,如估计有战斗情况发生,又不如暂留皖南为好。”

中共中央接到项英这份电报后,很为着急。1940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连发两个电报催促,改变了两天前讲的可以拖一两个月的意见,以急促的语气命令:你们必须准备于十二月底全部开动完毕;希夷率一部分须立即出发;一切问题于二十天内处理完毕。“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当时新四军皖南部队北移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第一条,是直接“北渡“路线,即由云岭向北,经铜、繁地区渡江到无为。这条路线的优点是,路线较短,沿途多为第3去除和江北游击纵队的活动地区;缺点是需要经过50余华里的敌占水网地带,不要穿过敌伪封锁线,不利于大部队行动。

第二条,是“东进“的路线,即由云岭向东,经马头镇、杨柳铺至竹篑桥、水西地区,再经苏南敌占区北渡长江。其优点是皖南军部与苏南第1、2支队经常来往的路线,沿途有兵站,同时苏南有部队接应;不利的是需经国民党军第52师和108师的防地。国民党不同意战斗部队沿此路线北移。

第三条,是“绕道“的路线,即由云岭南下茂林、三溪入旌德、宁国转广德、郎溪到溧阳再渡江去苏北。这大致是后来新四军皖南部队移动的路线。有利之处是原在该线顽军较薄弱,将便利于我之行动;不利方面是,向顽军后方行动,政治上我处于不利地位,顽军则有所借口。我孤军深入,易受敌之包围,如发生情况,我进退均感困难。

“绕道“路线也曾与国民党方面进行交涉,国民党方面也曾同意皖南新四军绕道沿此线北移。在顽军尚未合围的情况下,只要行动迅速、坚决,绕道沿此线北移也是有可能的。

项英曾设想过“北渡“和”东进“的路线。后由于国民党故意泄露新四军北移路线,引起日伪注意,并在江上增加舰艇巡逻,加上桂系李品仙部在江北堵截,使皖南部队难以走直接北移的路线。于是,考虑走苏南渡江的东进去苏北的路线,后因日伪军”扫荡“苏南,使经苏南渡江到苏北的路线也成为不可能。

12月28日,项英主持召开军分会扩大会议,根据曾经叶挺与顾祝同商定过的路线,即由茂林、宁国,经苏南渡江北上,确定于1941年1月4日夜出发,经茂林、星潭向东沿天目山麓至溧阳,待机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