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军团18团、红八军团、少共国际师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除了红五军团34师外,红三军团6师18团也用鲜血书写了壮丽的英雄诗篇。11月30日下午,已经连续作战3天,伤亡惨重的红5师在确保红军军委纵队和主力完成渡江后,按照军委命令,迅速撤出战斗渡江,余下防务将由红6师接替。

红6师是1933年红军整编时新成立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兴国模范师”,于1932年10月组建,其大部分指战员是从江西兴国的少先队、赤卫军择优挑选的,是中央苏区唯一一支整师从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师的部队。其下属第16、17、18团,共5000余人。

当天傍晚,红6师抵达湘江东岸新圩,负责后续阻击任务。此时,桂军仍不放弃截断尚未渡江的红军部队,集中3个师的兵力继续对新圩阵地红军进行疯狂进攻,6师师长曹德清和政委徐策指挥部队坚决有力地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猛攻。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一直战至午夜,敌情不缓反急,为保留有生力量,军委令6师主力尽快渡江,师指挥所研究后决定16、17团先行,留下18团执行掩护和接应任务。

此时负责光华铺防守的红一军团已撤,界首渡口失守,16、17团只得趁着夜幕遮掩就近泅渡,一些不会水的战士只能将几根背包绳拼接在一起,由会水的战士拉着徒涉渡江。至此,仅剩18团以一团之力阻挡七倍于己之敌。

18团团长曾春鉴和参谋长吴子雄研究后决定下属三营分兵布防:两个营布防新圩南面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楼山,一个营扼守陈家背。12月1日早晨,一场不可避免的血战正式拉开,敌人依靠凶猛的火力和人数优势对18团阵地展开疯狂进攻。

18团全体指战员毫无惧色,用手榴弹、机枪、步枪顽强抵抗,弹药消耗得差不多了,就挥起战刀,与蜂拥而至的敌人近身肉搏,以血肉之躯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眼见敌人攻势难以抵挡,为避免全军覆没,18团边打边撤,桂军随即占领了炮楼山,18团整体向陈家背阵地收缩,但敌人像疯狗一样又扑咬过来。到中午时分,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18团分散突围,一部深陷无法脱围,尽管此时他们几乎弹尽粮绝,仍拼死抵抗,最终全部牺牲。另一部在曾春鉴率领下突出重围,向湘江岸边转移,但又被沿途国民党民团发现,在全州古岭头一带全军覆没。

---
line drawing of a dog

红八军团是这次长征出发前才仓促组建的新军。该军团下辖21师和23师。其中21师以闽赣军区第61、62团为基础,当年8月才刚组建编成;23师原是中央警卫团。两支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伤近半。

在这种情况下,1934年9月,中央紧急决定将两支队伍合编为红八军团,当时整支部队一万余人,枪支却不到3000支。红军长征时,红八军团受命作为侧翼屏护,保护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

突破了敌人3次围堵后,红八军团损失很大,中央已决定将军团缩编为一个师,然而此时湘江战役在即,部队来不及整编就奔赴了战场。

---
line drawing of a dog

敌人集结重兵围堵,红八军团依然负责侧后翼掩护,边打边撤。由于时常与敌人鏖战,红八军团与前方部队的距离被拉得很开。11月30日,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已有一半渡江成功,而红八军团还在灌阳战斗,此地距离湘江渡口仍有四五十公里。

军委要求红八军团折返到水车地域联络并支援红三军团6师。然而形势变化很快,6师此时已经赶到红八军团前方,但红八军团并不知道,仍然按指令向水车前进,结果白白走了半天弯路。

时至夜晚,红军大半部主力已经过江,敌人追赶而来,全都拥在湘江岸边,没有来得及渡江的部队就遭到了敌人的疯狗进攻。红八军团被敌人穿插割裂,建制乱了、指挥乱了。军团长周昆试图控制住部队,却力不从心,只得要求中央警卫师负责抵挡敌人,其余指战员一律向湘江岸边冲。

双方激战一夜,12月1日上午,部分指战员突围到了湘江岸边,但此时负责掩护的红九军团和红五军团一部已经成功渡江。江上浮桥已被敌人炸毁,万不得已,他们只得涉水而过,但此时敌人早已架好的枪炮,正在渡江的我军战士悲壮地成为敌人攻击的活靶。

当晚部队重新集结于湘江西岸,原先万余人的队伍此时仅剩下不到千人。由于战损过大,军委决定撤销红八军团编制和番号,所余人员转隶红五军团。

line drawing of a dog

由于损失惨重被撤销编制的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支队伍由一群最大18岁、最小只有14岁的少年组成,这就是著名的娃娃军—少共国际师。这支队伍的政委就是队伍的发起人—萧华,当年才17岁。

少共国际师与红军其他队伍一起,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此时少共国际师已改称红15师,隶属红一军团,政委仍是萧华,师长则由彭绍辉接任。在向湘江转移时,15师与1师、2师并肩战斗,夹击全州来犯之敌。

在湘江岸边,上级命令15师以两个团的兵力在湘西延寿圩构建防御工事,以保卫渡口,掩护主力渡江,另以一团兵力配合红五军团在全州东南的鲁塘圩牵制敌军。战斗持续到12月1日傍晚时,主力部队已成功过江,此时碧婷危急,敌人开始对仍然坚守的15师实施切割包围。

红军指战员们发现危险后,决定迅速收缩兵力跑步过江。江对岸的红一军团领导同样心急如焚,连忙派兵西渡回防,接应15师。彭绍辉和萧华在友军协助下惊险渡江,然而此时回头又发现有一个团在监控凤凰嘴渡口的高地上身陷重围,难以脱身,这支部队在副团长许开基指挥下与敌人缠斗,伤亡越来越大,许开基和许多领导干部都牺牲了。

救兵心切的彭绍辉和萧华又率部分兵力折返援助,终于救出了余下战士,再度东渡湘江。战役结束时这支队伍仅剩2700余人,后来在部队整编时撤销番号。至此,这支存在仅1年6个月的部队以英雄的方式永远定格在了红军的功勋碑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娃娃军中许多骨干为党和军队作出重要贡献,有20余人成长为共和国将领,政委萧华荣至上将,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首任师长陈光,曾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第三任师长曹里怀荣至中将,曾任空军副司令员;第四任师长彭绍辉荣至上将,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