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一口古井中出土了海量简牍,经鉴定属于2200年前的秦朝,这批简牍因此被命名为“里耶秦简”,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由于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等原因,关于秦史的资料相当少,历史学家们只能翻来覆去去读《史记》;秦代各种制度、律法乃至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记载更是付之阙如。
直到1975年湖北孝感云梦县出土了睡虎地秦简,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之后几十年里,天水放马滩秦简、龙岗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北京大学藏秦简等陆续面世,大大推动了秦史研究的进展。
里耶秦简之前,出土数量最多的是睡虎地秦简,1100多枚,已经引起考古界的轰动,里耶秦简却多达36000枚,因此一问世就轰动考古界。全中国目前出土的秦简,加起来也只有40000枚,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里耶秦简。
在今天的里耶,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就是秦简博物馆,来到这里的游客会先穿过一条幽暗隧道,隧道尽头时一面简册外形的影壁,用篆字书写着“大秦迁陵”四个字,下面是迁陵县的地图。“迁陵”正是当地在秦朝时的称呼,但任何先秦两汉史料都没提过这个地名;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是一枚写有“迁陵洞庭郡”五个字的简牍,当年考古工作者第一次读到这个地名时,心头都涌起巨大疑问。
《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后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没有洞庭郡的名字。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从里耶所处的位置来看,它本该属于黔中郡,东为长沙郡,南为桂林郡,西有蜀郡和巴郡,北为南郡,哪个方面都没有空白位置容得下另一个郡。眼前这枚简牍,彻底颠覆了司马迁的记载。
里耶秦简有枚简记载:“今迁陵廿五年为县。“廿五年”显然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也是秦统一中国的前一年。这一年楚国已经灭亡,王翦统领秦军陆续占领楚国剩余领土;第二年(前221)天下统一,简牍中也出现迁陵县与洞庭郡来往的公文,不难推断洞庭郡的设置最迟应在这一年。
里耶秦简还有大量迁陵县与相邻郡县往来的记录,或是水路输送各种物资,或是公文传递:巴郡、苍梧郡、南郡、桂林郡、象郡……唯独不见黔中、长沙二郡。考古工作者推测,它们都是楚国的郡名,楚国灭亡后,秦人为防备楚人怀旧、削弱他们的反抗心理,因此用洞庭、苍梧的新郡名取代。
但对民间来说,仍然仇恨秦国的当地楚人未必会认可新名字,随着秦帝国很快崩溃,当地也恢复了之前的名称。到汉武帝时期,“黔中郡“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司马迁沿用旧称呼再顺理成章不过。
从地理来看,里耶位于今天湘、鄂、渝、黔四省市的交界之地,属于武陵山脉腹地,先秦两汉时期,这里是楚地与巴蜀之间的交通要道,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就在此修建了一座要塞,目的是防御秦军从巴蜀顺水而下。随着秦朝统一,迁陵落入秦人之手,十余年后,迁陵一度毁于秦末战火,西汉时期又再度修筑。
但里耶秦简让人感受最深的还是秦帝国在此打下的印记。秦灭六国后,将统一的政治制度、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推向天下,作为统一版图中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县“,自然是考察这些政策实施效果的最好模板。迁陵县处于帝国疆域的边陲,闭塞环境反而更利于原貌的保存,总数20多万字的简牍记录了当地各类政府公文,足以让今人管窥统一政策在当地的贯彻。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统一天下后,秦王政最早的举动之一就是统一各项称呼,改“王“为“皇帝”,改”命“为”制“,改”令“为”诏“,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等等,这些都在里耶简《秦更名方》中得到了验证。
综合里耶秦简出现的地名可知,洞庭郡至少下辖迁陵县、沅陵县、酉阳县;迁陵县至少下辖都乡、启陵乡、贰春乡三个乡,有专家认为还有一个平邑乡;又有都亭、唐亭、贰春亭三亭;贰春乡又至少下辖都里、南里、成里。这这些记载看,亭、乡并非上下级的从属关系,而是并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