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简牍的重生之旅(上)

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街平和堂工地的古井中,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大批三国孙吴简牍,数量之大、内容之丰震惊全国。不过眼前这些简牍,与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根根分明的形态大相径庭。它们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与污泥杂物交错黏结,形成大块的黑色“泥堆“,每个泥堆都包含成百上千枚竹简。

无独有偶,2015年,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文书档案被打开,考古人员面对一堆堆乌黑粘连、质地软绵、一触即溃的块状物,一度误以为是泥巴,甚至有人询问是否可以先把它清理掉,以便继续后面的工作。直到荆州文保中心的文保专家吴顺清赶到现场,惊喜地辨认出它的真容,5200余枚珍贵简牍才得以保存。

未清理揭剥前的海昏侯刘贺墓简牍

20世纪以来,中国境内累计出土竹木简牍多达30余万枚,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甘肃三省,其中西北地区出土的简牍基本为“干简“,由于出土地气候常年干旱,简牍早已自然干燥,后续保护主要考虑温湿度和空气环境;

而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潮湿,出土简牍多为竹木简,成为细胞腔部分或全部被水填充的”饱水简牍“。这种简牍出土时,内部纤维腐朽严重,普遍存在糟朽、残缺、开裂、变形变色、微生物侵害、盐类病害等多种问题,保护修复过程极为复杂。

湖北随州市周家寨墓地M8出土的饱水简牍

抢救发掘出的走马楼简牍按照层位分区先是盛放在60个塑料大盆中,运回至地下库房放置保存,文保人员要进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揭剥“。此时的简牍覆盖着一层层厚厚的泥垢,糟烂不堪,质地如面条一样柔软,如果强行分离提取很容易断裂损坏。很多简牍最初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串联成册。

由于它们长久埋藏于地下,册卷早已解体、散落,加之其变形、残碎,腐朽严重,很难看出原样。工作人员既要将厚度仅仅1-2毫米的竹片完整揭剥开来,不能丢掉残破碎片,同时不能扰乱层次和顺序,为复原、释读文字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如果揭剥过程破坏了原有顺序,十万枚竹简混乱成一团,就给后期提取辨认其文字含义增加了难度。

走马楼吴简井内清理

长沙简牍博物馆记录了走马楼吴简剥离的详细过程:揭剥清洗工作前,先整体拍照,绘制好层位图,图照必须一致。对成册的竹简,还要绘制平面图和立面图,翔实记录所在区域号、盆号等,注明绘图时间、比例。揭剥之前要对照绘图、照片等进行仔细核对。对于粘连紧密结实的竹简,要观察竹简的排列叠压关系,按照一致的方向和顺序进行揭剥。

拍照和观察完成后,工作人员将竹木质地薄刀片轻轻插入两枚竹简之间的前端,使揭取的竹简产生松动,另一只手使用毛笔在缝隙中滴入蒸馏水,借助水的渗透润滑作用装饰竹木质刀片缓慢向前推进分离出单支竹简后,方可用薄竹片揭取,之后放入编了号的盛有蒸馏水的托盘中。

工作人员在揭剥清理走马楼简牍

对于黏结牢固不易剥离的简牍,工作人员会将其浸泡于用柠檬酸、K12粉(十二烷基硫酸纳)等表面活性剂配成的中性溶液中,以减小竹简间的黏着力,或者采用“加热蒸煮“的办法松动叠压竹简。对于比较完整的成册竹简,必须弄清楚其编联顺序,做到图上编号与竹简钢牌号完全相符后,才可转入下一步的清洗环节。江西海昏侯墓竹简剥离过程中,还要对每根竹简及时进行红外扫描,结合正射影像图,为后期修复提供数据参考。

简牍清洗工作实行单独作业,一个人清洗一枚竹简平均要40-50分钟,经过6道工序,使用10余种工具。工作人员先用软毛笔轻轻清洗一遍,洗去表层松散的泥土、大颗粒,再对照红外扫描的字形,运用剥、挑、蘸等基本操作手法,这个过程需要多次重复。在走马楼吴简修复工作室,每个人桌面上摆放一盏台灯,左手轻握着一把毛刷,右手的手指间夹着两支小毛笔,熟练而又灵巧地重复着轻挑、点揉的动作,进度缓慢。

对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竹简进行保护

饱水简牍刚出土时往往字迹清晰可辨,但在空气中暴露数分钟后,胎体的颜色就会迅速变暗,最终呈现出黑褐色,使得简面字迹变得不清晰,难以识别。简牍脱色处理,目的就是让书写的墨迹清晰可见。早期竹简脱色使用的是草酸法,但草酸的酸性对简牍损伤大,处理后有严重的反色现象。

1992年,荆州博物馆文保人员方北松承担江陵杨家山出土秦简的修复任务,他用不同材料和浓度的试剂在空白竹简和碎木片上反复对比实验,终于从十几种材料中选定了还原性高,对简面伤害小的连二亚硫酸纳,使得这批秦简成功脱色,恢复最初风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还原了简牍出土后因氧化作用而改变的化学基因,使之溶于水,且不会对竹简的纤维产生副作用。

文保人员在用连二亚硫酸纳对秦简进行脱色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出土简牍的含水率往往高达300-500%。由于含水量太高,简牍出土时是软的,像煮熟的面条一样,这也是“饱水”简牍名字的由来。饱水简牍出土后,由于原来深埋地下或水下的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被打破,在氧气、水分、微生物等影响下,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大大加快。如果任其自然干燥,绝大多数会发生明显的收缩。

因此,饱水简牍的脱水定型工作对于其长久保存非常重要。这里的脱水不是单纯使其干燥,而是用化学物质将竹简纤维和细胞里面的水置换掉,让化学物质代替原本的水分将竹简稳定支撑起来,用科技为竹简“撑腰”。

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专家陈中行发明了用乙二醛来给木漆器脱水的方法。在修复荆州博物馆简牍时,最初也是参考这个方法。不过,后来发现这种材料对于简牍文物略有不足。因为出土的饱水简牍还要考虑如何让文字清晰显现的问题。专家希望找到一种颜色比较浅,同时比较稳定单一的材料。

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找到了一种叫作十六醇的化学材料。十六醇填充方法的具体原理,是首先用乙醇浸泡竹简逐步置换简内的水分,直至胎休内部的水分被置换完全,再采用十六醇梯级置换简牍中的乙醇,直到乙醇基本被完全置换掉,最终在简牍内留下稳定、固态的十六醇。

脱色处理后的里耶秦简

这种方法可达到饱水简牍脱水目的,并起到很好的填充和加固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颜色浅,不会干扰简牍原有的颜色,让字迹清晰可辨。1999年,湖南虎溪山汉墓出土一批汉简,专家试用了十六醇法,发现效果很好。长沙走马楼吴简、湘西里耶秦简、荆州楚汉简牍、湖南郴州晋简等,都是利用“连二亚硫酸纳脱色法”和“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作为饱水简牍脱色、脱水的主要方法。

湖南郴州晋简D89-4脱色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