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000多年前,古公?父带领周部族定居岐下,他们在肥沃的周原大地上修建宗庙、划疆开渠、重农兴桑。正是从这里开始,周部族从“蕞尔小邦”发展壮大,成为商代晚期强盛的西部方国,并最终灭商立周,实现王朝更替。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周部族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兴起之路?让我们从周原出发寻找答案。
周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西部。原,常指高平辽阔的土地。周原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滔滔的渭河,千河逶迤经过西侧,漆水河蜿蜒纵贯东面,得天独厚地成为一片广袤之源。《诗经 大雅 绵》写道:古公?父带领族人来到岐山脚下,看到中原土壤肥沃,连苦菜都像糖一样甜,于是决定在此地安居下来。
循着这条线索,考古学者几乎踏遍大周原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为寻找先周“歧下”。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建筑群,发现了西周贵族留下的青铜器窖藏、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园区、刻有“周”字的陶片、周公庙遗址,以及2万多片西周甲骨。确定了遗存最丰富的地方是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的“周原遗址”。
考古学者的目光进而聚焦到了其中的王家嘴一带,这里是整个关中西部先周遗存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区域,它最有可能是古公?父迁岐的落脚之地。 2020年,考古学者在王家嘴发现了先周时期的高等级建筑基址,这座建筑基址被命名为王家嘴一号,紧接着在王家嘴一号建筑基址以西25米处发现了战国晚期的王家嘴二号建筑基址,这意味着什么呢?
《汉书 地理志》记载,周太王及古公?父,居住在美阳县西北的岐山。美阳县,战国时秦孝公始设,在王家嘴附近曾发现过刻有“美亭、美阳”字样的陶器。结合王家嘴二号建筑基址的发现,基本可以确定王家寨一带位于美洋县境内,即汉代人所认为的周太王居处。
来自先周和战国两方面的证据均指向王家嘴一带,为古公?父迁岐之处。先周中心确定之后,周原考古又迎来突破性进展,确认了西周时期的三重城垣。周人在周原的发展轨迹被考古学者揭示了出来 。
2023年,周原考古队完整揭露了王家嘴一号建筑基址。考古学者发现,王家嘴一号建筑基址的四合院式布局与1976年在周原遗址发现的凤雏甲组建筑非常相似。凤雏甲组建筑始建于西周早期,比王家嘴一号建筑年代稍晚,它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八间,并与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座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
此外,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水网系统。至迟到商代,大型建筑的建造已经成为一门专业技能,包含了丰富的数学、力学、水利学、管理学知识。而通过比较王家嘴一号建筑、凤雏甲组建筑与商代大型建筑的异同,考古学者认为,周人的高等级建筑营建等专业知识,学自商人。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发掘了三处西周时期大规模建筑群,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人的大型建筑形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似乎是从模仿商人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是考古学者根据当下的发现所做的推断。实际上中原遗址之中还有大量建筑深藏地下,也许终有一天,这座都邑的真实面貌会被完整的揭示出来。
不过考古学家也发现,周人对于商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明显的扬弃。夏商时期,青铜器是宗庙之礼中固定而显要的礼器,商代非常重视以酒祭祀的传统,形成了以青铜觚和爵为核心的礼器组合。周人虽然继承了商人“器以藏礼”的文化,但所用的青铜礼器组合却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省武功县游凤镇浮沱村出土了一套七件青铜器,被称为“游凤七器”。
先周时期的周人青铜器出土不多,这一套青铜器就成为我们认识早期周人生活和思想观念的重要材料。鼎,为煮食物的器具;簋,相当于大碗,用于盛放食物;?,由上甑下鬲组成,相当于现在的蒸锅;?,为盛酒或盛水的器具。这套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与安阳殷墟以及其他商文化区出土的器物非常相似,但其组合却是以鼎簋等食器为主,不见觚爵等酒器。
商人重酒器、周人重食器,这不仅反映了他们习俗的差异,更是透露出不同的文化气质。 酿酒业发展,饮酒风盛行,以粮食剩余为前提,而周人对酒缺乏商人那样的嗜好,或许是由于周人自上而下,深知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尚书 无逸》记载,周公曾说,古公?父、王季、文王这三代先王都是亲自劳作的。
而周人以“俭朴为德”的价值取向,“惟土物爱”的本色,更成为日后西周王朝文化建构的根基。古代中国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其底色,周人影响至巨。
1981年,考古人员在扶风县刘家村清理出20座商代中晚期墓葬,其中17座墓的墓室处在墓道的一侧,即“偏洞室”。墓中随葬的器物是高领袋足鬲、单耳罐、双耳罐、腹耳罐、折肩罐的组合。考古学家将这一文化命名为刘家文化,多数学者认为刘家文化乃是姜戎文化。古公?父来到周原后,与妻子一起查看地势,为宫室选址,他的妻子正是来自姜姓部族。
这件西周晚期器物名为“王作江氏簋”,是某一位周王为他的姜氏王后铸造的。目前已出土的多件与姜氏王后有关的器物成为“姬姜联盟”的有力注脚。姬姜两族不但在氏族上结为婚姻,政治上、军事上结为联盟,而且在文化上相互影响、交流融合。
1983年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沣西张家坡墓地发掘了近400座西周墓葬。这些墓葬绝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但也有21座偏洞室墓,竖穴土坑墓为周人常用的墓葬形制,“偏洞室”墓则是姜戎的独特葬式。周人墓地中分布着姜戎之墓,揭示了姬姜两族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