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满招损,谦受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词句,出自与周代有关的典籍,《诗经》,《尚书》和《周易》。这些经典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是周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考古经典,理解那个久远的时代。
王家嘴战国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西距楚纪南故城东城垣约4公里。为配合基建项目,荆州博物馆于2019年至2021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800多座。2021年6月,在其中一座小型墓葬中,考古人员有了一个重要发现—战国竹简。
于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采用整体打包的方法将竹简运回了文物保护实验室,经过仔细揭取,一共清理出3200枚竹简小片,初步估计复原后约有800只,竹简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与《论语》非常相似,专家称为《孔子曰》,另一部分可能是乐谱,还有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300》,战国时已成为儒家经典,西汉时正式被称为《诗经》。它如同一幅跨越时空的长卷,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篇佳作。王家嘴楚简《诗经》,让我们得以窥见战国时期《诗》的面貌。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今本《风》诗有160篇,王家嘴楚简《诗经》包含了其中的154篇。这些诗歌皆有篇名,说明当时《诗经》已经形成了成形的文本。 西周以礼乐治天下,透过考古发现的大量青铜器,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礼乐粲然的时代。
1993年,在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名为柞伯簋,其形貌酷似现代体育竞赛奖杯,而其铭文告诉我们,它的确与竞赛有关。八月的一天,周王举行“大射礼”,参加“大射礼”的人员分为两组,王悬赏10块红铜板,要求两组队员在比赛中互相尊敬,谁射中则取走赏金。柞伯十次举弓,没有一箭脱靶,王不仅赏赐他10块红铜板,还把现场演奏的乐器赏赐给他,柞伯因此铸器纪念。
从铭文中可以看出,举行射礼的时候,现场有乐舞相伴,虽然很难知道那次射礼使用的是哪些乐歌,但《诗经》中的确有一首用于“燕礼”和“射礼”的乐歌:《大雅 行苇》。 “燕礼“是周代至汉代的一种重要宴饮礼仪,常在君主犒劳臣下、他国使者来访或者“祭祀礼”和“大射礼”之后举行。
《行苇》以极富画面感的诗句描述了“燕礼”和“射礼”的场面。只见筵席开处,一道道美味佳肴轮流上桌,有肉酱、烤肉,还有牛胃、牛舌,主人按照礼俗先清洗酒爵,再斟酒献客,觥筹交错间,射手们射箭献祭,按照成绩排座次,礼仪有条不紊,宾主其乐融融。
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一批又一批仪式乐歌被创作出来,结集成册,成为官方认定的歌词本以及公卿大夫子弟的教科书,这就是《诗》。所以《诗经》不单纯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和载体。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学习《诗》有很多益处,可以抒发情致,观察社会与自然,结交朋友,甚至懂得怎样去讽谏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鸟兽草木之名。
那么,孔子是如何教授学生《诗》的呢?上博简《孔子诗论》,为我们还原了孔子讲《诗》的情形。孔子或讲解诗的特性和主旨,或用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又或者组织学生讨论。而他最强调的是理解《诗》中的“情”。实际上,诗歌的“情”正是其具备礼乐教化功能的基础。
古代典籍《礼记》认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通过《诗》的教化作用,可以培养人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的品德修养。 不仅如此,《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其现实主义特色、叙事抒情相结合的风格,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格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至深至远。
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北部有一处商周时期的超大型遗址--周原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商周之际建造,西周末期仍在使用的三重城垣,城内外发现的高等级建筑、手工业作坊和青铜器窖藏,揭示出周原都邑的繁华。
周原遗址迄今出土了2000多件青铜器,其中有铭文者众多,并且不乏长篇巨制,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西周时期,只有士及士以上阶层才有资格使用青铜器,用于祭祀祖先的青铜器不能购买,也不能借用,只能由诸王赏赐或者用周王赏赐的铜料自行铸造,这样制作青铜器就成为贵族彰显身份、财富和荣耀的风尚。
商代晚期已经出现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现象,但通常次数较少,作用也比较单一,或记述祭祀对象,或记述拥有者等等。迄今已知商代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是这件小子?卣,铭文48字,记载了宗族长对小子?的一次赏赐。
周人非常重视文字记录的政治功能,《周礼》在解说“宰夫”这个职务的时候,讲到八种职责,第六条就是史官的功能,即掌管官府文书的起草而协助治理。周人对“官书”的重视,奠定了文字记录在政治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也是大量官方文书能够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基础。
周人不仅重视殷商典籍,对殷商王朝的史官也不计前嫌,继续重用。1976年,考古人员在陕西扶风发现了“庄白一号窖藏”,它属于一个史官家族--微氏,其先祖微子起是商纣王的兄长。窖藏中出土的墙盘铸有284字铭文,前半部分颂扬了从文王到恭王7代周王的政绩,与《史记 周本纪》记载高度吻合;后半部分记录了威氏家族6代人的事迹。
作器者墙,堪称上古时期的语言大师,每一代周王,每一位先祖,他都使用了独特的词汇去形容他们的美德或功业,文辞华美,文字功能的拓展以及对史观的重视,促进了周代文学的发展,其表现之一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大大超过商代,而且许多铭文篇章堪称文史杰作。
这件铸造于西周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只用111字就将一场战争的过程、结果以及周王的赏赐记述得清晰准确,其诗歌化的语言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独树一帜。记功记赏类铭文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较多。与其相当的是册命类铭文。